东北西北一“桥”牵

发布时间:2020/7/8 17:44:42


  “我愿作为沙漠之舟,打通维吾尔族兄弟姐妹的回家路。”近日,齐齐哈尔客运段乌鲁木齐车队列车长樊克敏在班组党支部的“七一”主题党日活动上动情地说。2016年,齐齐哈尔至乌鲁木齐的K1084/1081、K1082/1083次旅客列车首开,樊克敏把这句话作为服务座右铭。4年后,他把这句话送给班组党员,勉励大家共同前行。

  这趟列车起于松嫩平原,穿过白山黑水、华北平原、黄土高原,最终抵达茫茫戈壁,全程4818公里,运行时间61小时,在齐齐哈尔至乌鲁木齐间架起了一座“桥”。

  这是一座“圆梦”桥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为响应国家“支援大西北”号召,支边大军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新疆。

  改革开放后,大部分支边人员回到了故乡,但也有一些人定居下来。

  69岁的王俊清是一名退休教师。上世纪50年代,为响应国家号召,她的父亲杜建臣来到哈密车辆段参加铁路建设,王俊清则留在了齐齐哈尔。

  谁知,这一别就是一辈子,由于交通受限,父亲去世她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。K1084/1081、K1082/1083次列车开行首日,王俊清在登上列车的那一刻热泪盈眶,她说:“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父亲的坟前看看,坐上直达车和千里之外的父亲‘相聚’。”

  樊克敏是首趟车的乘务员,王俊清和樊克敏便成了朋友。“有了这趟车,我每年都能去看父亲了。”王俊清说,“我会用手机把去过的地方拍下来,做成相册,告诉孩子外祖父是支边英雄。”

  老家在东北的周晓琳,跟随父亲支援新疆,如今,新疆成了她第二个故乡。她说:“以前回趟东北不容易,是这趟车帮我实现了回老家的梦想。”

  这是一座“育人”桥

  “内高班”全称内地高中班,是国家为边疆地区培养人才的“摇篮”,哈尔滨是定点培养城市之一。2016年6月10日,900余名新疆籍师生首次乘坐这趟车回家。为了缓解旅途疲劳,樊克敏为师生组织了联欢会,还带头唱起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。副校长李刚说:“上了这趟车,我们老师放心、安心。”

  每年9月,新疆籍的学生会外出学习文化知识;次年暑假,再坐这趟直达车返回新疆。截至目前,这趟列车已往返运送师生近2.8万人次。

  这是一座“连心”桥

  “旅客选择乘坐我们的车,就要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。”这是这趟列车全体乘务人员的承诺。

  为了做好旅客服务,乌鲁木齐车队组织开展了“走进新疆、了解新疆、介绍新疆”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,聘请专业老师介绍维吾尔族民族风俗习惯、禁忌和喜好等知识。为了与旅客沟通更顺畅,车队人员还主动学习维吾尔语。列车长李超高兴地说:“服务一趟车,解锁一项语言技能,我们能和旅客进行简单对话,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。”

  在这趟列车上,乘务人员精心印制的《民族列车》工作手册,作为干部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,彰显在每一次的服务中。见旅客在车上吃馕,乘务员会主动送上一杯温水;见有带小孩的旅客,乘务员会送上备好的小枕头、被子……

  乌鲁木齐车队还有针对性地推出导游、导购等个性化服务,旅客上了车就能了解沿途各地的生活习俗、土特产品、旅游资源等。4年过去,这趟跨越4000多公里的列车,早已成为旅客眼中民族融合、沟通交流的“连心”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