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边镇地处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与五台县交界。运行于忻州至河边的8821/2次列车是忻府区、定襄县、五台县三个县(区)百姓往来于县城、市府、省城的重要交通方式。8821/2次列车全程只有40公里,超实惠的票价、朝发夕归的时刻设计,以及风雨无阻给予沿途百姓的确定感,使其深深嵌入到沿线百姓的生活之中。
8821/2次列车开行于1998年。但铁路服务沿线百姓出行的历史则更为久远。定襄站站长吴彦平回忆说:“上世纪90年代我在忻州站担任调度员时,就亲自编解过忻州至河边的客货混编列车。”客货混编就是在货车中编入3、4节客车。“那时公路交通不发达,这趟列车对沿途百姓意义重大。”
“河边站仅是一个四等站。但却关系着周边十里八村百姓的出行。”站长韩贵元介绍说,疫情之前,每天有300人左右乘车,2/3是五台县建安乡、沟南乡、东冶镇的百姓。五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,百姓收入低,从河边乘车1元到定襄、2元到忻州、8元太原,(8822次到达忻州站后变更为4636次继续向太原方向开行),而中巴车到忻州需要12元、到太原需要30元。百姓戏称“慢火车”是“一个饼子到县城、一把核桃到省城”。经济实惠、安全便利的“慢火车”大大降低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成本。
“我记得刚上班时河边站的发车时间是中午。”1993年就在河边站工作的客货值班员曲晋花回忆说:“那时还没有公益性慢火车这个说法。”为了使列车到发时刻更加契合往来于县区与村镇间的群众,确定为公益性慢火车后河边站的始发时间改为早上7时05分。
许多群众每天早上从河边站乘坐8822次前往定襄县、忻府区上班、务工、购物、求医、上学,晚上从忻州站乘坐8821次回家。一年四季,周而复始,“朝发夕归”的时刻设计使“慢火车”成为支撑生活日常的“通勤车”。年近60的刘换廷是河边镇河四村人,家里只有1亩地。依仗着打铁的手艺,30多年来一直在定襄务工。前些年他带着儿子在定襄办了家法兰制造的小企业。“我对这趟车感情那可深了!”虽然受疫情影响订单减少,刘换廷依然充满乐观:“买个车对我都不是事,但我还是愿意花2块钱坐火车。”吃过苦、挨过穷的刘先生认为日子就得精打细算,他对自己一个月能剩下几百块钱的交通费很在意。
为了便利沿线百姓乘车,8821/2次列车还在忻州至定襄间的北义井、定襄至河边间的蒋村,设立了2个“不办理客运业务、但旅客可以上下车”的乘降所。河边站站务员孙鹏的工作是在蒋村站乘降所负责查验“三品”和组织旅客乘降。据他介绍,每天早上7时15分,8822次停靠蒋村乘降所,从这里乘车的大多是周边神山乡、宏道乡、卫村去往定襄、忻府的百姓,每天少则三、五十、多则上百人。定襄站、忻州站都在市区,下车后很方便。还有许多人是去给儿女带孙子。早上去,晚上回,来回只需4块钱。假期里多了许多去往县城和市里补课的学生。学生坐火车去补课,花费少又安全,家长们放心。
8821/2次列车是冬天烧锅炉夏天开风扇的绿皮车,列车员员杨智贤说:车型虽然陈旧,但服务却从来不滞后。一年四季,列车上永远有滚烫的开水。遇有看病的旅客和带着大包小包进货的旅客上下车不方便时,都会得到站车服务人员的热情帮助。“更早的时候,车上还有许多老乡带着柳条筐、木杆秤在车上售卖瓜果蔬菜。老乡们把列车当做自己的家,我们更把老乡们当做一家人!”
据忻州站客运值班员李红霞介绍:“现在只在忻州、河边间乘车的旅客日均只有130人左右”。旅客的日益减少并没有改变铁路服务贫困地区百姓出行的初心。8821/2次慢火车的开行初衷是为了缓解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困难。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公交车、中巴车、顺风车、自驾车等交通式丰富多元,而依然钟情于这趟“慢火车”的多是对价格敏感的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民众。服务好这些旅客,正是铁路公益性“慢火车”的初心和价值的体现。